• slider image 69
  • slider image 70
  • slider image 71
:::

離岸風場生態監測與調適以兼顧海洋生態 物種保育與棲地維護並進

適用年級:
類別標籤:
楊雅秀 於 2023-07-02 16:30:00 發布,已有 20 人次閱讀過

離岸風場生態監測與調適以兼顧海洋生態 物種保育與棲地維護並進

【記者何弘斌/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二○二三海洋保育面面觀研討會」於一日下午接續討論「海域開發與生態保育」主題,邀請該領域專家學者針對離岸風場進度、風場生態如何監測與採取減緩措施以與海洋生態共存交換意見。(見圖)

經濟部能源局鄭副組長介紹離岸風電自九十八年以來階段性的推動與規劃,期透過示範獎勵、遴選潛力場址及區塊開發等三個階段,實現二○五○年淨零碳排目標;國立臺灣大學鯨豚專家楊教授從歷年擱淺鯨豚調查忠實呈現所見鯨豚面臨的混獲、船擊及海漂垃圾等危機;國家海洋研究院謝助理研究員說明在苗栗風電場調查水底質、底質菌相、底棲生物及魚類監測情形,分析結果多符合海域水質標準,且無重金屬過量問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孫教授則提到與澎湖縣野鳥學會合作,監測澎湖群島標記的鳳頭燕鷗和白眉燕鷗的遷徙路徑,並根據兩種燕鷗的飛行高度研究,估算離岸風電可能影響的族群數量,且建議提高風機葉片的高度以減緩衝擊;最後由沃旭能源公司李永續資深經理說明該公司新近成立的生物多樣性專案,參酌在英國亨伯河口的濕地生態復原等經驗,在台灣西海域開始嘗試珊瑚育生。

會議第二天上午聚焦鯨豚、海龜、海鳥及珊瑚、三棘鱟等海洋動物相關保育計畫及行動交換意見。海保署郭科長分享臺灣鯨豚資源狀況、目前鯨豚所受威脅,以及透過掌握鯨豚生態與漁業互動、採取試驗性忌避措施及混獲通報獎勵機制,訂定賞鯨指南二.○、落實鯨豚觀察員機制,確保自然環境下鯨豚存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李助理研究員分享自二○一九至今總共野放五十隻海龜,相對於國際收容中心康復海龜野放率介於40-80%,海生館收容康復野放的海龜有75%。海龜救傷收容之外,相關的擱淺、疾病成因或死因之探討分析,始得以建構救援海龜存活預測指標,作為爾後救援參考指標,同時收容中心也向大眾開放,讓更多人藉由親近認識海龜,有效推廣海龜保育工作。

國立臺灣大學袁教授分享台灣海鳥調查與保育,回顧多年來對於黑嘴端鳳頭燕鷗的棲地維護與監測,並自一一○年起與各縣市野鳥學會協力調查臺灣本島小燕鷗繁殖族群量與其威脅因子,希望結合公民科學於在地保育;另鑒於今年度連江黑嘴端鳳鷗繁殖因為遊隼干擾而集體棄巢,將與各界持續溝通,研商來年改善之道。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樊研究員指出近二年調查臺灣整體硬珊瑚平均覆蓋率約31%,較全球19%為高,且以台東最優,而衰退最嚴重地點是小琉球,也介紹目前在小琉球山豬溝北堤的復育工作,海生館特別建置珊瑚工廠化養殖系統,希望因應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衝擊。最後由國立中山大學張教授分享金門三棘鱟調查結果,顯示稚鱟密度下降,但在建功嶼有稚鱟補充,利用成鱟標誌放流,推估金門周邊海域成鱟資源量有三萬多尾。人為干擾與開發是鱟最大威脅,臺灣西岸成鱟族群需持續評估,盤點成鱟產卵沙灘,就棲地保護與禁止捕撈措施同時進行,才能達成三棘鱟保育成效。

針對前述數類保育計畫,與會者也提出不少建議,包括如何加強國際合作,以及經由對於物種的認識,更為著重生態系整體棲地經營,而不僅止於物種保護;再者,將這些物種與海洋生態資訊轉化為容易普及的教育推廣素材,也將可以讓大眾了解如何盡一己之力,共同保育我們周遭的海洋生物。經由這些討論,也將有助於海洋保育署完善相關海洋保育計畫草案,於未來持續落實監測及相關保護復育工作。

:::

快速登入

輔導團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