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69
  • slider image 70
  • slider image 71
:::

自由廣場》海洋台灣的海膽警報

適用年級:
類別標籤:
楊雅秀 於 2023-07-05 18:00:00 發布,已有 59 人次閱讀過

2023/07/05 05:30

◎ 潘翰聲

早在十幾年前,澎湖馬糞海膽就出現大量減少的現象,二○一六年海洋志工陳盡川的調查就幾乎看不見海膽,海洋公民基金會提出「馬糞海膽所面臨的問題與可行之解決方案」,而本月北辰市場已無往年開放採捕當天的熱絡景況,價格飆高也有行無市。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海洋治理,若不正視海膽的警訊,不僅「海洋國家」淪為口號,連海鮮文化都會消失,變成沙灘上的碎沫。

澎湖縣政府近年持續大量流放海膽種苗,但成效不彰,也欠缺有效的追蹤機制,今年改推人工飼養。澎湖出身的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去年退休前,最後一檔研究案,就是餵養海膽高麗菜及各種飼料的生長情況。湖西鄉有機漁場的陳丁貴,用海藻飼養水產的仿生循環系統,聞不到慣常魚塭的下雜魚腐臭腥味,漁產貝類的廢水排入池中育藻,也避免海域優養化。但每日下水撈海藻非常耗費人工,尤其冬季強風吹襲下,沒有年輕人留得住。

人工養殖成功,商業營運也可行,則四季皆可供應海膽,縣府須加快法規的制定,區隔養殖與野生海膽。既然養殖或進口可供市場之需,應研擬全面禁採兩年,讓海洋恢復生息,保有豐富的基因庫,防範養殖單一化的風險。

二○一七年陳慧玲議員曾質詢試行禁採一年,但農漁局長陳高樑認為市場每日仍有五、六百顆,與民間認知的數據差距天南地北。縣府只管採補期間與尺寸,也未能嚴加打擊盜採海膽的秘密蓄養基地,已證明管制失靈,反而造成開放日搶捕的大屠殺。政府委託的研究報告早已建議,日、美、加、紐等國,採許可制、總量管制與配額、嚴格卸魚申報、禁制區及保護區等措施。

珊瑚與海藻互相競爭生存空間,而海膽主要攝食海藻與海草,有助珊瑚生長,進而提供水產和海洋生物幼苗繁衍場所。豐腴的馬糞海膽在潮間帶消逝,連無肉的紫海膽也開始遭逢毒手,如果有一天海島水清無魚只能靠進口,誰還要來?遊客悠遊於大海的懷抱,別忘了同時身為食客的影響力,《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今年更新到第六版,馬糞海膽從斟酌食用(黃燈)轉為避免食用(紅燈),台北曾有五星級飯店以澎湖海膽吃到飽來促銷,被環保團體抗議即緊急叫停。

當更多消費者同意「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願從源頭解決問題,忍住這一兩年的在地野味之慾,換取後代子孫的年年有餘,台灣將蛻變為「別急著吃棉花糖」的成熟國家,避免「復活節島最後一棵樹」悲劇重演。

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應該發揮影響力,開啟社會溝通的廣泛對話,將「以前沒在管,魚比現在還多」的短視直觀,扭轉為「魚沒以前多,現在才要管」的長線風險意識。成功典範需要被廣泛傳誦複製,如七美漁業資源保護區與社區緊密結合,去年馬糞海膽創1285顆的高峰,當地漁業資源也能更加豐富並永續經營。

唯有積極聆聽馬糞海膽的警報,恢復昔日海膽遍地的榮景,才有辦法進一步推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30X30」承諾,劃設三成保護區,透過《海洋保育法》立法,區分核心保護區和永續利用區,讓下一代看得到魚,也抓得到、吃得到。

(作者是台灣樹人會理事長)

 

:::

快速登入

輔導團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