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69
  • slider image 70
  • slider image 71
:::

虛擬世界與烏托邦-兼論台灣媒體藝術發展特質

適用年級:
類別標籤:
涂華娟 於 2011-10-07 20:38:14 發布,已有 1104 人次閱讀過

虛擬世界與烏托邦-兼論台灣媒體藝術發展特質
王俊傑主持


(摘要)數位化環境切割並連結了我們的時代,它完全衝擊了當代人們生活與思考方式,也是促成全球化議題白熱化的重要基礎。而身處地球上亞洲的台灣,她在這股衝擊之中,表現在文化與社會上的,並非與世界接軌的表面榮景,而是一種後殖民狀態的「文化翻譯」現象;藝術在其中作為一種偽裝、埋伏或逃避的工具,適時的在政治與世俗文化夾縫中表現,它就和後殖民理論中的「殖民擬態」論述一樣,藉著學習殖民者的語言來求取生存與壯大。當代無疆界的世界語言,基本上是透過數位程式與影像來表現,因此本地在發展「新的」媒體藝術時,很自然的以「影像」作為切入的形式,藉全球化的影像轟炸來反應身處的虛幻影像世界,藝術家學習西方的影像製作技巧,除表現我們身處環境的種種狀態外,同時也是用來與外界對話的語言工具。影像,變成一個進入全球化世界探險的鑰匙,也是藝術家創造或尋找烏托邦的方法。

台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始於八十年代中期,單頻到錄像是早期的主要表現形式,由於藝術家運用數位化技術的遲緩,直到九十年代末期,錄像裝置與機械動力裝置仍是主要的發展方向,但在創作題材上則表現出對人文環境的多樣關照,美學結構上亦與當代藝術脈絡連結......。進入 2000 年之後,新一代的年輕創作者快速崛起,他們表現出與前一代創握者不同的美學觀與創作方式,對關鍵性技術的控制更加熟練,但由於高階數位技術與藝術創作者間的整合交流缺乏有效平台,年輕創作者努力的在技術、形式與美學內容間尋得平衡。待表藝術家包括王雅慧、曾偉豪、吳季璁、朗機工等。這些年輕創作者的作品特質,同時反映了身處全球化語言與全球邊緣化政治環境的矛盾之中,整體而言充滿了試探與虛擬性。

附上影音檔於「相關連結」

:::

快速登入

輔導團選單